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艺术硕士和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所属学科设计学和纺织科学与工程均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设有服装基础、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营销与饰品四大实验室,下设23个功能室。面向全校,主要服务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的学生,年平均实验人时数约23.4万,实验学生人数2000余人。2017年度设课的实验课程90门,开设实验教学项目301项,其中新开设或更新实验教学项目34项,实验项目开出率为97.2%,新增“十三五”部委规划教材2本。
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专业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重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需求和时尚产业发展融合,重视引入优质的行业资源共同构建多维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时尚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协同优质的行业资源,打造有效的协同育人平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融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为一体;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服装人才培养与时尚产业发展相匹配,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基于‘哲匠’思维的服装类专业核心系列课程多层次教学改革”和“时尚创新性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分别获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中心依托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为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
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专业建设,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相关行业的欢迎。在中国高等时装院校专业影响力指数(FEI)——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排名中,中心所在的学院位列全国前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7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邱均平版)服装设计与工程位列全国第2名/66,等级5★;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位列全国第3名/199,等级5★;产品设计位列全国第2名/333,等级5★;表演专业位列全国第9/103,等级4★。
中心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时尚创意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服装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2017年,中心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利用中心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在2017年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1项;校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1个团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新苗人才计划2017年立项7个,18年申报24项,18年申报浙江省挑战杯9项。17年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15项。中心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竞赛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各类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40余项。如中心学生陈淑丽获第五届中国嫁衣创意大赛金奖;郭焙、胡若涵的作品分别获得“金富春杯”2017中国丝绸服装设计大赛银奖和铜奖;付潇恒同学荣获“2017中国3D数码服装设计大赛”银奖。
中心培养的服装人才担任服装企业中层以上设计主管人数多,受到企业欢迎。在中国休闲品牌领导者森马、美特斯邦威、唐狮等企业中,50%设计师来自中心培养的毕业生。中国女装知名品牌雅莹、江南布衣、中国童装领导者BALABALA品牌等企业的设计管理、产品开发经理、主设等重要职位,都由我们的毕业生担任。
毕业生就业层次高,拔尖人才层出不穷,自主创业成就斐然,并能反哺学院教育。例如2014级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朱建龙连续两届设计了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礼仪服装和志愿者服装,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新闻社、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以大篇幅进行了报道;2011级服设专业毕业生李逸超,在校期间即创办服饰品牌“隐蔽者”(ENSHADOWER),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还积极反哺学校,创立了隐蔽者服饰奖学金;2015级毕业生毕业生牟朦曦设立了“林曦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金”,反哺中心教学。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 始终抓好质量工程,确保教学质量。目前“中心”承担“十三五”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2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十二五”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十二五”部委规划教材4本,4本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目前中心承担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总经费106.8万元,其中,2017年,中心新立项的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0项。
“中心”积极更新实验内容、调整实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包括以下方面:
(1)研发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自制实验设备
2017年,中心实验教师联合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包括服装陈列设计模拟、服装生产流水管理、线迹和缝型选择虚拟仿真、特体服装虚拟仿真实验在内的15个服装设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目前已在测试、验收阶段,预计在2018年3月试用于实验教学。
中心教师积极进行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如中心主任发明了“用于快速获取文胸模杯三维图像的扫描装置”,目前被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采用。中心教师顾冰菲研制的非接触式人体尺寸自动提取系统,被苏州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浙江理工大学所采用。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
中心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实验教学,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相结合,中心的线下课堂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专家讲座和实验操作三种方式,线上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教学和在线辅导的方式进行。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辐射面和灵活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增进服装专业知识的传播。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中心承担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项目72项,其中2017年新增省部级“教改研究”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9项、省部级“质量工程”6项,此外,中心教师鲍卫君和胡迅老师的浙江省普通“十二五优秀教材”(《服装工艺基础》、《女装设计》)获浙江省高等教学学会单项奖;中心教师还获2017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入选浙江省“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3本;中心蔡丽玲、刘丽娴老师还分别获2017年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文本类二等奖和三等奖。
中心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了国家级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联合宁波雅戈尔西服有限公司申报成功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为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7年新获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目前,中心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2017年项目的申报质量、立项率都有所提高,新立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445.61万元,2017年到帐科研经费1273.5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85.8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087.74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2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8项,外观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6项。
中心鼓励研究人员申报高级别纵向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2017年中心成果丰硕。“基于深度感知的织物折皱表征与评级”与“局部体形特征驱动的个体化青年女装智能生成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项;“辽宁西夏金时期的丝绸技艺研究:以考古实物为中心”——获国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立项1项;“基于优化织物湿态贴附性的多维度结构建模与测试评价”,“纺织品触感认知的客观生理学表征与评价方法研究”,“在线评论对网络社区顾客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项;其他还有省文化厅、教育厅等厅局级多项项目立项。横向项目以服务浙江省时尚产业为主,2017年新立项横向项目33项;其中合同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有8项,合同金额在100万以上的有2项;来自于浙江的企业有32项,占比96.7 %。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教师76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29人,实验管理人员20人,高级职称及以上47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 45岁以下人员占67.5%。
其中,2017年,王来力老师被推选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陈敬玉老师被推选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目前中心还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5人,省教坛新秀1人,获校首届“师德奖”荣誉1人,服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在2017年中心还调整了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晓刚教授担任主任,由中国美术学院胡惠君研究员、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卞幸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温州大学陈明艳教授、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一东总经理、浙江科技学院俞晓群教授和中心主任邹奉元教授担任委员会委员。并在2017年12月29日召开了“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服装设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度会议”。本次委员会的调整对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质量把控,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打造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学队伍有着明显的提升。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加大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积极引进优秀的博士生
为了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时尚产业的指导思想,推动服装专业的创新和课程的建设,加强服装教学领域、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时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心继续加强高水平人才,特别是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同时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2017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员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青年研究人员7人;新晋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
(2)提高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继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升自身学历,报考博士学位的攻读,为教师创造出国访学条件
2017年,中心教师贾凤霞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IT)进修,中心先后有1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进修、培训和实验室会议等活动。
(3)联合企业技术力量,聘请企业导师
中心聘请了一批来自服装生产企业、纺织商品检验检测部门等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中心的企业导师,如聘请了万事利集团的马廷芳、浙江省轻纺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詹甦经理、杭州恒龙服饰有限公司的鲁兴海总经理、老合兴洋服公馆的吴国英董事长以及一线企业导师24名。他们对面料检验、服装制作、管理和商贸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起到了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目前这些企业导师已经成为服装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的网站是http://fzsyjx.zstu.edu.cn/,网站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在“网上课堂”一栏里有多个课堂资源,如缝型认知与实践、织物组织的设计、纤维艺术编制设计、针织物制作等20余项实验项目的课件;在“实验案例”一栏中,有基于FAST织物风格仪的服装造型评测、缝型认知与实践、斜裁服装设计等实验案例教学视频。并链接了以中心成员为负责人的多个实验教学课程网站,如国家精品课程《成衣工艺学》、《纺织CAD》和《时装工业导论》等,网站教学资源总容量有68364MB,目前访问量累计已超过53余万人次。
中心还组建了精品课程资源群:包括1个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站、2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视频公开课和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门精品课程都建有内容丰富的网站。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对内开放
中心在2010年建设了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约与管理的功能,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特别针对非大型仪器、但是平时使用率非常高的实验设备,如电脑平缝机、包缝机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约和管理,中心进行了深入了研究和摸索。在2017年,中心服装基础实验室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试点,对接万欣验室预约管理系统,对中心202、203、211和217实验室中的所有设备实现全部网上预约(预约网址:http://10.11.88.218),开放了服装零部件缝制、裙子/衬衫/西裤/礼服裁剪与缝制、服饰手工工艺设计与制作等20余项实验项目,使得学生一大早就在实验室外“抢机子”的现象不再存在,也使得中心对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同时根据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使实验室的安排更加高效。
图1 中心预约系统网站
2)对外开放
中心所属实验室、设备面向全国服装企业、服装科研院所开放。接待了来自中国计量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传化集团、杭州奥坦斯布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实验和新产品测试。
3)安全运行
中心的开放运行遵循科学管理、安全高效的原则,在实验教学的前、中、后各环节确保安全运行。学生必须要在网站上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模块中学习,并通过网上安全测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每个教室有安全责任人、灭火器,服饰品实验室有防护装备,全年无安全事故。中心走廊和实验室都装有监控系统及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对进出人员权限的确定,实时记录出入情况。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 中心对外交流合作情况
中心在全国服装类高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同行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中心外派成员赴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为: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1人次,英国考文垂大学进修1人次,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1人次,日本文化学园大学9人次,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人次,泰国清迈大学2人次,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4人次,日本杉野服饰大学2人次,韩国水原女子大学2人次。
邀请欧洲设计学院Andrea Angeloni教授、香港理工大学Wingsun Liu博士、康奈尔大学Jintu Fan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邹正中、法国珠宝学校Michel Baldocchi教授、旧金山艺术大学Jinah Oh教授、韩国水原女子大学Kyung-Ah Kim 教授、北德州大学Christy Ann Crustsinger 教授、日本文化学园大学Yuji Yoneyama 教授、日本杉野服饰大学Yumika Sumikawa教授、日本文化FASHION大学院大学Terumi Oda 特聘高级讲师、纺织时尚工业培训中心Doreen Tan Yam Tian首席执行官、淘宝大学黄磊副总经理、上海极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卫东先生、上海劲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宏先生等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单位对中心给予较高的评价,同行的交流也对中心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示范引领
2017年12月2日-4日,中心主任邹奉元教授、副主任王利君、夏馨三人参加了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协办的2017年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研讨会暨虚拟仿真技术与成果展示会,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163所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代表等800多人参加此次会议。在分组研讨会上,中心副主任王利君应邀代表材料学科组做了 “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指出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从“服装面料开发-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加工制造-服装贸易营销”全过程的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创意设计相促进、仿真实验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服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服装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机制,以开放促建设,以共享促发展,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开放与共享。
图2 参加2017年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研讨会
图3 中心副主任王利君副教授在大会上做专题讲座
2017年,中心的阎玉秀和张聿老师的《服装驳样技术》、《准规则斑图艺术》列为省部级规划重点项目。《色彩设计》、《服装流行分析与预测》和《互联网+时尚商业模式》3本教材列入浙江省“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近5年,中心教师编写、出版了16本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及相关教材,并编写了21本实验教学讲义,已经在广东、江苏、广西、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10余所纺织服装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
中心先后建立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雅戈尔集团、宁波杉杉、汉帛国际等著名服装公司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16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中心面向全国服装企业、服装科研院所开放。接待了来自东华大学、浙江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传化集团、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温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实验和新产品测试。
2017年中心承办了“时尚·科技·人才”国际会议;还和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科技时代服装品牌建设高研班”;开设服装培训班4期,招收培训人员99名;承接了锦阳企业人才培养班在中心开展“技能+学历”教育,受益人数102名。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1)承办了“浙理时尚·健盛之夜”庆典活动
2017年10月27晚,由浙江健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服装学院和中心承办的“浙理时尚·健盛之夜”庆典活动在我校举行,此次活动是首次联合腾讯网进行了全球现场直播,是我校首次面向全球的移动、实时、互动、高清视频直播的大型活动。三场直播活动覆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线总观看量超50万,直播页面总转发量近2万,引起网友线上的热烈互动与讨论,得到了社会高度的关注。
2)“2017时尚·科技·人才”论坛
2017年10月20—21日,由中心协办的“2017时尚·科技·人才”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及地区的43位国际友人,以及我校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相关内容在人民网、搜狐时尚网、经济日报、凤凰网专题登出。
图4 “2017时尚·科技·人才”论坛
3)“艺夺天工-衣锦新尚”设计展
2017年9月20日至10月15日,中心为配合中国服装杭州峰会的举办,联合临平艺尚小镇联合打造主题为“艺夺天工-衣锦新尚”设计展。内容主要关于丝绸传承与创新,重点展现杭州在时尚产业的创新创意新动力。其中,中心学生的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题的服装设计创新实践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图5 中心学生作品
(2)其他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1)2017年5月19日,中心的纺织品艺术设计毕业展在杭州创意设计中心举办,共有中心学生的二十余组设计作品参展,体现了对创造满足人类空间生活的纺织品进行了思考,展览凝聚了师生们的热情与创意。
图6 纺织品艺术设计毕业展
2)2017年5月4-8日,由中心承办的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毕业汇演、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毕业汇演以及首届“红袖杯”全国大学生时尚买手大赛动态展示暨颁奖典礼,同时,在学校官微推出的首届“红袖杯”全国大学生时尚买手大赛网络投票,近八万人参与投票,阅读量已超10万+。
图7 时装表演 人物形象设计毕业汇演作品
3)12月8日,浙江在线报道了中心举办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展览。中心广泛动员、宣传,发动全院学生积极参与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创作大赛。决赛邀请了开发区消防大队、校保卫处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共同组成大众评审团终审出最终的优胜海报作品。中心将每年的11月定为消防安全月,围绕消防安全这一主题,校园内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旨在向在校师生们宣传安全知识,引导师生重视消防安全和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校园内创造“人人知消防、人人懂消防、人人爱消防”的良好氛围。
图8 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展览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大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中心今后应该加大投入,除了自行开发和研制教学实验设备之外,还应加强对现有实验设备功能的开发,以及使用范围和领域的延伸。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自主开发设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与浙江省时尚产业规划相对接,为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培养更合适的人才和更有效的社会服务
时尚产业被列为浙江省八大万亿级产业,而中心所依托的服装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对时尚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心应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好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服务;中心教师应该开展更为广泛和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助力浙江时尚产业发展。
(3)提升中心国际化水平,承担更多的国际化教学实验
中心目前已经承担了一部分国际化教学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提供实验条件,但是与学校国际化教学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并且随着国际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无法满足进一步扩大教学的要求。今后中心需要在资源、人才和项目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引入更多国际资源、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培育承载更多国际合作项目。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完善中心管理体制
学校负责中心的建设,实行经费配套;定期召开中心建设专题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支持、配合中心的建设工作;学校人事处为中心设置了专职秘书岗位,学院对中心实行具体建设和运行的领导与管理,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
(2)加大对中心的经费投入
学校和学院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了中心的正常运行。学校建立财务专户,给中心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中心以立项方式使用和支配中心建设经费,且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
(3)加强中心实验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不断充实和提升实验教学队伍。中心聘请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当实验室负责人。教学工作量计算向实验环节特别是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倾斜。中心实行导师制,青年教师有老教师专门负责指导。中心实行督导制,不定期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抽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为攻读学位教师发放学位津贴。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中心主任可以竞聘二级岗位。计算各岗位工作绩点时,实验工作绩点与理论教学绩点一视同仁。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1)浙江省时尚产业和学校总体衔接方面,将更加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实验中心的结构
在进一步优化各基础、专业和综合实验室布局的同时,建立涵盖从纤维、纺纱、针织、染整、服装设计、服装加工等环节,与专业结构、纺织服装产业链相配套的工程中心。按照学术研究方向,系统规划学生创新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改变目前科研实验室比较分散、创新实验室数量偏少的局面,同时增加公共实验室的数量,按专业模块相对集中管理。
(2)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政策措施,健全落实培训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热心教学改革、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实验师资队伍。
(3)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新增微课、慕课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手段
中心将在进一步加强“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强与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和管理系统。主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功能和使用手册、实验仪器使用视频等的建设。同时,将使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将一些服装类的知识点浓缩到5分钟左右的视频中,上传到云端供学生浏览学习。
(4)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加快成果转化
“中心”将努力巩固和提升实验教学的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将实验创新成果转化为论文发表;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新苗计划”等活动,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和校企合作研发基地及工程中心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
同时,将加快中心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