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浙江省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一流学科A类,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设有服装基础、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营销与饰品四大实验室,下设23个功能室。面向全校,主要服务于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纺织工程等专业及方向的学生,年平均实验人时数约23万,实验学生人数2100余人。2016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90门,开设实验教学项目295项,其中新开设实验教学项目25项,实验项目开出率为96.4%,新增“十三五”部委规划教材2本。
近年来,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时尚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协同优质的行业资源,打造有效的协同育人平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融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为一体;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服装人才培养与时尚产业发展相匹配,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中心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时尚创意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服装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6年,中心所在的服装学院,考研人数15人,出国人数20人。中心教师支撑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86项,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竞赛人数达100余人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服装设计、省服装立体裁剪竞赛等各类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40余项。
中心培养的服装人才担任服装企业中层以上设计主管人数多,受到企业欢迎。在中国休闲品牌领导者森马、美特斯邦威、唐狮等企业中,50%设计师来自中心培养的毕业生。中国女装知名品牌雅莹、江南布衣、中国童装领导者BALABALA品牌等企业的设计管理、产品开发经理、主设等重要职位,都由我们的毕业生担任。
毕业生就业层次高,拔尖人才层出不穷,自主创业成就斐然。例如2014级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朱建龙连续两届设计了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礼仪服装和志愿者服装,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新闻社、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以大篇幅进行了报道。2011级服设专业毕业生李逸超,在校期间即创办服饰品牌“隐蔽者”(ENSHADOWER),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还积极反哺学校,创立了隐蔽者服饰奖学金。
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心的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都被被评为5★(排名分别是2/66、3/199、2/333),表演专业4★(9/103)。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 始终抓好质量工程,确保教学质量。目前“中心”承担国家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十二五”部委规划教材4本,4本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
“中心”积极更新实验内容、调整实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包括以下方面:
(1)研发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自制实验设备
2016年,中心实验教师联合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包括服装陈列设计模拟、服装生产流水管理、线迹和缝型选择虚拟仿真、特体服装虚拟仿真试样实验在内的15个服装设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目前已完成70%的工作量,预计在今年6年试用于实验教学。
中心教师积极进行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如中心教师顾冰菲研制了“非接触式人体尺寸自动提取系统”,目前被苏州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所采用使用。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
中心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实验教学,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相结合,中心的线下课堂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专家讲座和实验操作三种方式,线上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教学和在线辅导的方式进行。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辐射面和灵活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增进服装专业知识的传播。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6年,中心承担各级教改项目51项(省部级以上28项),中心胡迅老师主持的“基于多维协同的服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浙江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服装学院继续获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
中心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了国家级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联合宁波雅戈尔西服有限公司申报成功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为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6年度,开展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3项,纵向合同经费84万元,横向合同经费2186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6篇。
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获批浙江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丝绸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服装数字化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个性化服装定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共有教师80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29人,教授13人,副高职称37人,中级职称30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42人;45岁以下人员占67.5%。
其中,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5人,省教坛新秀1人,获校首届“师德奖”荣誉1人,服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加大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积极引进优秀的博士生
2016年新增教师4人,其中博士4人,晋升高级职称1人。
(2)提高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继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升自身学历,报考博士学位的攻读,为教师创造出国访学条件
中心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学习。2016年,中心教师张芬芬、严昉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IT)进修;季晓芬教授赴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访学。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培养青年教师,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李建亮攻读中国美院设计学博士。2016中心先后有1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进修、培训和实验室会议等活动。
(3)培育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
2016年,新增“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的网站是http://fzsyjx.zstu.edu.cn/,网站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目前,有“成衣工艺学”等10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网站教学资源总容量有66.5GB,目前访问量已超过53余万人次。
中心还组建了精品课程资源群:包括2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视频公开课和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门精品课程都建有内容丰富的网站。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的开放运行遵循科学管理、安全高效的原则,在实验教学的前、中、后各环节确保安全运行。学生必须要在网站上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模块中学习,并通过网上安全测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每个教室有安全责任人、灭火器,服饰品实验室有防护装备,全年无安全事故。中心走廊和实验室都装有监控系统及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对进出人员权限的确定,实时记录出入情况。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 中心对外交流合作情况
中心在全国服装类高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同行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2016年,四川大学、哈工大、中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到中心进行交流,对中心给予较高的评价,同行的交流也对中心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6年,中心接待硕士研究生40余人次,博士研究生5人,接收访问学者1人。
(2)示范引领
近几年,中心编写、出版了16本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及相关教材,并编写了21本实验教学讲义,已经在广东、江苏、广西、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10余所纺织服装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
中心先后建立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雅戈尔集团、宁波杉杉、汉帛国际等著名服装公司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16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中心面向全国服装企业、服装科研院所开放。接待了来自东华大学、浙江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传化集团、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温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实验和新产品测试。
2016年中心开设服装培训班4期,招收培训人员99名;对温州服装企业针对性的开设“温州市服装设计师高级研修班”,受益人数46人;承接了锦阳企业人才培养班在中心开展“技能+学历”教育,受益人数102名。
2016年,中心承担校企合作课题58项,与企业合作研究经费达2186万元。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2016年4月21日,中心接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科技部原部长、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席朱丽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张偲、陈学东,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等来访。
图1 专家参观中心展厅
(2)2016年,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家军来我校指导工作,期间参观了中心学生作品,赞扬学生作品水平高,肯定了中心的教学成果。
图2 省委常委袁家军参观中心学生作品
(3)其他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2016年6月17日中心举办了“第二届 ‘时尚· 科技·人才’论坛”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时尚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嘉宾及观众逾千人次,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时尚科技跨界品牌论坛之一。
图3 中心主任邹奉元教授致辞
2016年5月15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心2016届毕业生作品发布会。发布会在北京751D·PARK751罐举行,90后的设计师们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且以服装为载体来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图4 中心毕业生作品发布会
2016年4月29日,杭州电视台、《钱江晚报》、《每日商报》等媒体报道了中心与卓尚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尚+众创空间”,开创了国内“高校+产业+孵化”的众创新模式。
图5 中心联合卓尚成立“尚+众创空间”
2016年4月5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今日早报》等媒体报道了中心姚琛老师指导的朱建龙为G20峰会设计礼仪小姐服装的事迹。
图6 中心学生设计的G20峰会礼仪服装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大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中心今后应该加大投入,除了自行开发和研制教学实验设备之外,还应加强对现有实验设备功能的开发,以及使用范围和领域的延伸。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自主开发设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与浙江省时尚产业规划相对接,为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培养更合适的人才和更有效的社会服务
时尚产业被列为浙江省八大万亿级产业,而中心所依托的服装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对时尚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心应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好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服务;中心教师应该开展更为广泛和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助力浙江时尚产业发展。
(3)提升中心国际化水平,承担更多的国际化教学实验
中心目前已经承担了一部分国际化教学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提供实验条件,但是与学校国际化教学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并且随着国际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无法满足进一步扩大教学的要求。今后中心需要在资源、人才和项目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引入更多国际资源、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培育承载更多国际合作项目。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完善中心管理体制
学校负责中心的建设,实行经费配套;定期召开中心建设专题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支持、配合中心的建设工作;学校人事处为中心设置了专职秘书岗位,学院对中心实行具体建设和运行的领导与管理,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
(2)加大对中心的经费投入
学校和学院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了中心的正常运行。2016年,学校优先支持中心申报浙江省财政专项并获得110万元经费,另外提供配套经费、设备购置经费和运行经费等累计35万元。学校建立财务专户,给中心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中心以立项方式使用和支配中心建设经费,且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
(3)加强中心实验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不断充实和提升实验教学队伍。中心聘请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当实验室负责人。教学工作量计算向实验环节特别是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倾斜。中心实行导师制,青年教师有老教师专门负责指导。中心实行督导制,不定期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抽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为攻读学位教师发放学位津贴。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中心主任可以竞聘二级岗位。计算各岗位工作绩点时,实验工作绩点与理论教学绩点一视同仁。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1)浙江省时尚产业和学校总体衔接方面,将更加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实验中心的结构
在进一步优化各基础、专业和综合实验室布局的同时,建立涵盖从纤维、纺纱、针织、染整、服装设计、服装加工等环节,与专业结构、纺织服装产业链相配套的工程中心。按照学术研究方向,系统规划学生创新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改变目前科研实验室比较分散、创新实验室数量偏少的局面,同时增加公共实验室的数量,按专业模块相对集中管理。
(2)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政策措施,健全落实培训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热心教学改革、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实验师资队伍。
(3)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新增微课、慕课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手段
中心将在进一步加强“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强与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和管理系统。主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功能和使用手册、实验仪器使用视频等的建设。同时,将使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将一些服装类的知识点浓缩到5分钟左右的视频中,上传到云端供学生浏览学习。
(4)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加快成果转化
“中心”将努力巩固和提升实验教学的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将实验创新成果转化为论文发表;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新苗计划”等活动,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和校企合作研发基地及工程中心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
同时,将加快中心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