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报材料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21年)

发布日期:2022-6-20 11:22:24 访问量: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浙江省一流学科A,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为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产品设计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实施和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设提供支撑。2020-2021年武汉大学(邱均平)排名,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表演专业等级均为5星级专业。在武书连学科专业排行榜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连续 5 年位列全国第二,A++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排名全国第5,5星级专业。

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本年度,获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浙江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优秀奖5项;获第十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获第七届杭州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7项;获第29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优秀奖1项;获“浙江省十佳服装设计师”1名。

本年度,虽然受到国际国内环境和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率仍在98%以上。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数据,毕业生综合能力居全校第二,毕业生薪资水平居全校第一,毕业生满意度居全校第二,用人单位满意度居全校第二,学生国内外深造比例为8.8%。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中心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正高19人,副高26人,有博士学位28人,实验专职管理人员21人,已经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优秀教师 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3人,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资助培养人选1人,获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称号1人,2021年度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人。90%以上教师具有企业服务的经历,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

2021年新晋高级职称4人,支持教师出国研修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4人。

中心重视年轻干部培养。2021年,外派骨干教师赴浙江省经信厅、三门研究院挂职锻炼2人,为推动中心事业发展及时获取信息和政策支持提供便利条件。

2021年,中心继续聘请来自服装生产企业、纺织商品检验检测部门等的17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中心的企业导师。建立起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 积极落实本科教育“双万计划”建设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表演专业获批2021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正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中心胡迅教授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邹奉元教授获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2021年中心在实验教材编写、小型实验仪器研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方面共设立了8个项目,下达经费29万元;

2021年,为积极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体系建设,实现校企联动;中心与四季青集团、浙江华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将《专业能力实践》《服装商品企划》《服装项目设计与管理实践》等课程的实践部分放在企业进行;

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中心获得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

获得多项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孙虹老师获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吴巧英老师获三等奖。


2.不断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

“学堂在线”国际平台全英文慕课1门;

重点培育了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项;

培育了8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2门线上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中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提花织物设计》已推荐至国家级;

出版专著7本和教材1本。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本年度,中心与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服装艺术与数字化设计研发中心”,合同经费100万元。将在服装数字化培训、赛事的数字化内容举办、服装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开展合作,此外,还与杭州禾昇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四媛服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2021年度在研科研项目149项,到账科研经费达2382.68万元,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3项,合同金额在60万元以上的有11项,合同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有22项。其中2021年新增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重点项目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4项、浙江省科技厅课题5项。

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其中SCI 12篇、SSCI 3篇,EI 7篇,北大核心期刊13篇,其他CSSCI、CSCD等期刊37篇;专著7本;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4项。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疫情期间,中心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1.改变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完善线上服装实验课程教学资源

2021年以来,中心服装基础工艺实验室8门实验课程展开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1.1.jpg

备注:智慧树平台建立课程群、发布学习资源和录播视频

图1 智慧树学习资源

2021.2.jpg

图2  开展、多视角直播示范实践教学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1)思政元素融入实验教学

中心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重点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思政教改项目获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政教改论文获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21.3.1.jpg2021.3.2.jpg2021.3.3.jpg

图3 实验课程思政

(2)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服装品牌零售终端陈列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利用PC端与服装品牌零售终端陈列设计在线实验平台,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在《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服装终端设计与管理》等课程进行了2年的运用,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特殊体型男西装高级定制虚拟仿真实验”根据实际特殊体型男西装高级定制流程在3D特殊体型样本库及3D男西装样本库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使学生可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在逼真的环境中,重复多次进行各种男西装高级定制案例的学习及实践,已在《男装结构设计》等课程中得到应用。

(3)电子版纸样的有序应用

电子建立电子版纸样资料库,每个工艺课程对应所需的纸样电子版,并附打印说明文案。这项信息化改革实施已经覆盖了已开课的服装实验教学课程。

(4)教学实验项目操作二维码

《面料结构与性能》依托学习通平台,实现40项设备操作视频在线共享。服务学生人数超112人,受益学生人次数超300人次/学年。

(5)视频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中心7个实验室配置86英寸教培一体机(触控一体机)、5个实验室配置高清的录、直播系统,1个服装工艺实验室配置双机位摄像、课件管理系统,满足上课需要并能制作高质量视频课件。

2021.4.jpg

图4 多媒体视频教学设备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 开放运行

2021年度,中心预约开放的有 1万余人次,共计24.65万人时数。实现84门实验课程开放、自主开放、对社会开放(接待了来自四季青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吉芬时装设计有限公司、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浙江蓝天制衣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实验和新产品测试)。

2. 安全运行

中心成立一支新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工作。通过监控系统及门禁系统实时记录出入情况。每个实验室配置防疫物资,课前半小时开窗通风,课后严格消杀。

新生进入实验室前须通过安全准入考试。2021级新生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平均分95分。对首次进实验室的学生实现安全教育全覆盖。

由于以上措施保障有力,2021年中心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三)示范辐射

1. 中心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服装分委员会

2021年2月3日,中心主任邹奉元在会议上汇报了对全国高等院校服装类专业现状的调查统计情况,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副主任委员们的一致好评。

2021.5.jpg

图5 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3.赴其他院校开展调研

2021年5月24日,中心主任邹奉元教授、刘正一行4人赴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进行调研交流。

2021.6.jpg

图6 四川高校调研交流

为临平时尚学院展研空间设计和搬迁工作做好充分准备,2021年11月4日,中心一行教师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调研。

2021.7.1.jpg2021.7.2.jpg

图7 中心到中国美院调研

2021年7月13日,中心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培训研讨会。

2021.8.jpg

图8 中心成员参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培训研讨会

4.中心教师主持设计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志愿者和礼仪服饰

中心教师朱建龙主持设计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志愿者和礼仪服饰,获得人民网、《青春浙江》等多家媒体报道。

2021.9.jpg

图9 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服饰展示、朱建龙接受媒体报道

5.开设面向东西部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

中心教师在智慧树网上开设课程5门,智慧树平台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是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开放学习服务的公开课程平台。

张芬芬老师主讲在线通识课程《中国蚕丝绸文化》,选修该门课程的中西部学校有:广西医科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参加该门课程学生累计2.83万人,其中本年度选课3655人,选课学校40所,互动74489次。

娄琳老师主讲的线上课程《艺术经纬:面料设计与织造工艺》,本年度内开设了两期课程,全国共有28所院校、在线学习学生累计达1742人次,其中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等西部院校有35人参加课程学习。 

2021.10.1.jpg2021.10.2.jpg

图10 张芬芬在中国工商大学见面课直播现场

2021.11.jpg

图11 娄琳、张奕老师主讲《艺术经纬:面料设计与织造工艺》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协助承办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

2021年10月,中心协助宁波大学承办了“NFCC”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该大赛是省级学科竞赛A类。

2021.12.jpg

图12 中心协助承办“NFCC”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


(二)承办戏剧影视教指委“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

2021年12月2日,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

2021.13.jpg

图13 “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


(三)承办新文科建设专题研讨会

2021年11月6日,中心承办“新文科研究·科艺融通·文理交叉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第一期)。就我校涉及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的一次科艺融通、文理交叉的教育改革研讨。

2021.14.1.jpg2021.14.2.jpg

图14 第一期新文科背景下的专题研讨会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大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中心今后应加强对现有实验设备功能的开发,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自主开发设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育标志性高水平实验教学成果

中心应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立足行业特色和地方经济需求,加快开展实验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培育具有基础扎实、标志性、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成果,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实验教学成果。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聚焦区域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1.完善体制、协同推进。学校成立实验室建设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研究、咨询、领导、协调。

2.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学校制度体系完善,涵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实验教学管理等,2021年修订完善制度文件10项。每年度开展相关激励政策认定量化工作,包括项目认定、实验教学工作量认定、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学生创新学分、成果认定等。

3.拓宽渠道、保障投入。学校多渠道、积极保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资金。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学科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等优先保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需求。统筹下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运行经费15万元,并鼓励学院和中心引入社会资金,助推示范中心工作运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等。

4. 引培结合、建好队伍。学校畅通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晋升通道,吸引高水平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多形式的在职培训,鼓励实验队伍开展设备自制、实验技术和手段更新、实验室管理创新及项目研究。

5. 数字建设、智慧治理。推进示范中心信息化发展,坚持“互联网+实验室”的理念,部署信息化管理平台。2021年学校开展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建设“浙江理工大学实验室基础信息系统、实验室安全检查系统”,以智治手段强化推动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