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浙江教育报》头版以《百年学府的“时尚”——浙江理工大学服务时尚产业发展纪实》为题,大幅报道了我校服务时尚产业事迹,特别指明中心所依托的服装学院的成绩斐然。近年来,我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助力时尚产业发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在时尚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对接行业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百年学府的“时尚”
——浙江理工大学服务时尚产业纪实
(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石丛珊) 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与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时尚学院得到了省政府的正式批复。这是学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时尚产业发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特色化、区域化、国际化发展而迈出的一个大步子。
作为省时尚产业联合会会长,浙理工大校长陈文兴对时尚学院的建设寄予了厚望。他说:“时尚学院既要传承理工大学的传统特色,又要充分体现时尚和国际化元素。我们要把时尚学院建设成为高层次时尚产业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古老学府“联姻”时尚
作为全国最早开办服装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浙理工服装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一直位列前三名。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校就以“艺工结合”的模式,孕育服装时尚人才,逐渐形成了“浙丝模式”,在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创立了数千个女装品牌,并打造了“杭州女装”这一国内主要时尚流派。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抓住这个新机遇,学校依托“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实验室”等10余个时尚创意领域教学科研平台,已先后获批数十项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并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助力时尚产业发展。
科技“织造”时尚产业
10多年前,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还是嵊州的一家民营小企业。在企业转型升级“巨浪”的严酷冲击下,巴贝领带亟待提升数码提花技术、加强研发力量。
以浙理工教授周赳领衔的技术研发团队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助推企业创新转型,为其补上束缚其创新发展的“短板”。通过合作共建浙江省嵊州领带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领带服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周赳教授团队研发的数码领带与服饰新产品为企业新增利润达1亿多元,总产值达到十五六个亿,有力助推巴贝集团成为嵊州领带的龙头企业和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高档领带生产企业。
2014年,浙理工服装学院开始实施“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项目于今年1月成功入选文化部第二批12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和杭州江宁丝绸制衣有限公司合作,将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应用于公司的产品开发,大大优化了生产周期,同时建立丝绸服装虚拟试衣平台。公司负责人说:“以前顾客需要在实体店一件件试衣服,现在网络上点点鼠标,就可以看到丝绸服装的三维成像,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智能制造。”
服装学院院长邹奉元介绍,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丝绸产品的纹样、织造、染色等工艺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进一步织造出所需要的创新丝绸产品。在未来的3~5年内,该实验室将通过对丝绸文化的传承及丝绸产品设计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丝绸产品数字化设计的共性关键问题,提升丝绸科技领域的数字化攻关能力,增强丝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无缝对接行业产业
10月13日,服装学院1998届校友、浙江佰丽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芳香向母校捐赠了150万元,设立“衣香奖学金”。她的手机里至今还珍藏着读书时教师邹奉元和学生们的合照,她说:“理工为我们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可以说,没有理工,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 而此前设立的“红袖教育基金”“三彩教育奖”等也都是由众多校友设立的。
几年来,通过派驻专业指导教师,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新品研发,学校与时尚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了产学研的深度合作,这为企业提升品位、发展壮大打开了局面。不少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项目之后,被企业看中,毕业后直接成为企业骨干。叶芳香公司的副总经理、设计师团队几乎都来自浙理工。
产业链的一端,连接着学生的就业。2016年4月,学校与卓尚服饰、浙江灯火网络三方共建了“尚+众创空间”。这一众创空间在国内首创“高校+产业+孵化”模式,通过整合高校资源和市场渠道,为时尚产业的大学生创客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孵化时尚产业合伙人。
通过空间,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人才、资金和资源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鼓励着青年学子跨出由“想做”到“敢做”的一步。
目前,该空间已进驻创业团队22支,其中跟时尚产业直接相关的团队20支,90%的入驻团队为浙理工校友和在校生。该校党委书记吴锋民说:“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水平教学研究型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并以此构建协同互动的育人生态环境。
求是笃实培养人才
不久前,一场“丝想+”毕业设计作品展将浙理工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4年的时光沉淀和设计感悟呈现出来。学生作品中有经典的丝绸文化创意,也有数码纺织的设计创新;有雅致禅寂的中国传统扎染,也有俏皮个性的波普艺术、卡通敦煌……毕业展吸引了万事利、凯喜雅、上海鼎天时尚等一批丝绸纺织龙头企业前来观摩,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当即被企业签下。
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积极改革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条崇尚学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路径。
服装学院大四学生唐祖强去年上了“男装设计”这门课。他通过对户外运动人群需求的调查,与资深品牌设计师反复探讨,结合对网络爆款的分析,设计出一套具备很强收纳功能的冲锋衣,在实验室里,他将这款冲锋衣制作成成衣,完成了这门课的课程作业。
“课程紧贴实际,创意紧跟产品,是我们教学育人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精准地把握社会需求,更要创造性地引领时尚潮流。将学习成果写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学院教师夏帆说。
学生4年内需累积1年时间在对口企业开展生产实践,并与课程交替进行。该校还根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扩充具有时尚产业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企校合作实验室”和“学生服装工作室”。同时,学校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素有“时装界哈佛”之称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引进美方先进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
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度跃升,实现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强引领”。近几年,学校涌现出来的不仅有两届互联网大会志愿者服装设计者、世界T台上的超模等时尚界的翘楚,也有大批的时尚产业的设计师、创办者和中坚力量。至今,杭州女装仍有70%左右的企业“当家人”或首席设计师是浙理工校友。
百廿校庆之际,该校表示将以国家、浙江省的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既有深厚底蕴,又紧跟时代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让时尚真正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