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动态

红袖 2020第六届“时尚 科技 人才”论坛——问道时尚

发布日期:2020-11-19 14:42:44 访问量: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9年5月16日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主席致贺信


当世界开始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也将经历类似的地壳运动。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增强科学发现能力;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扩展外界认知能力;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人类管理自身构建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在深度改变人类基本生活与思考方式的同时,人工智能早已在推动人类时尚设计创新准则的重新定位。


时尚设计的人工智能化,文化、艺术、科技与设计的日益融合,为当下时尚设计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时尚设计如何拥抱人工智能,创造出契合当下的,同步于技术潮流的时尚产业,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重要议题。


时尚·科技·人才论坛作为我校在时尚产业研究、时尚文化研究以及时尚教育方面的品牌论坛已圆满举办六届。六年来,论坛始终围绕着科技驱动、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与时尚文化生活,以及时尚教育与产业相融互通的问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进行广泛、多元、前瞻的探讨。


今年的论坛以“问道时尚”为主题,论坛设“设计教育”“时尚设计与未来”两个分论坛,就“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时尚创新”、“艺术与科技”、“时尚设计的当下与未来”、“时尚教育”等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孙守迁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院校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创新设计与新一代“人类一信息一物理融合系统”》



讲座中,孙守迁教授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于创新的五个维度及一系列人工智能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以AR/VR技术为例,详尽的介绍了艺术、科技在商业中运用多媒体、三位建模、实时跟踪等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信息模拟仿真后,如何应用于真实世界中,并提出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可取代人类创作,艺术设计的道路应当怎么走。


此外,他还介绍了新一代“人类-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其意味在传统CPS关注计算、通信和控制融合的基础上,考虑人类和社会特征,形成“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的感知与计算系统;人类-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数据”成为链接人类、信息、物理空间的重要载体,人类和物理空间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空间,而信息空间经过计算和决策对人类、物理空间进行反馈。


借由这一融合系统,孙守迁教授对创新设计的未来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影响、终端设备的趋同性现状,人类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物质条件与技术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设计的职能不再局限于外观、硬件的设计。设计作为企业的一种服务机制,更多的将立足于设计整体服务流程、产品、平台与用户构成的生态系统。时尚产业或许也可尝试运用各种设计技能,将技术、艺术、商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知识相融合,为用户创造新体验与新价值。



胡 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设计创新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创新设计研究院创建院长;兰州理工大学挂职副校长;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创建院长。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传承与设计创新》 





胡洁教授立足自身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跨界设计的多元视野,为与会者分享了他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中以“艺术”(Art)作为关切点、将人文艺术与科技做融合,以驱动设计创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就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新的底层逻辑,胡洁教授指出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科技领域的事,但从它的词语构成来看,其实骨子里带着艺术的要素。信息化时代经历计算机时代、网络化时代,进入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而智能化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设计的智能化创新。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区别在于,人类智能是从低层到高层的特征表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能表现语义或者意图;而人工智能是从生命机理中获得灵感,但它与人脑的实际工作原理差别巨大,完全不能说成是“模拟人脑”。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来表示,人工智能在做的就是函数解析的过程,即F(图像)=语义


最后,胡洁教授提出了中国艺术传承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考验和新出路,指出:创新就是人类最后的底线。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人文精神,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做到更多文化继承与设计创新的尝试,更多地把艺术形态融入到设计创新当中,做好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承。


李超德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美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江苏省教学名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设计与科学理性》  



李超德教授的演讲风趣诙谐,围绕设计的自由创造与科学理性从三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部分,科学创造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科学有严密的数理实验要求,跨越一个环节也不行。而设计则是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已有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做出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并付诸于优美的形式。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同时,他分析了当下大学的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当前的设计教育现状,那就是“工艺美术下了一个设计蛋”!当前的设计教育是表面的自由多了,内在的科学性少了。面对科技革命,现代设计突飞猛进,高校的设计和设计人才培养还在遵循着传统的美术、工艺美术教育的路径。而设计物大部分情况下既没有继承传统工艺美术应有的品质,也没有学习好西方的精技艺巧,而显得粗陋不堪、缺乏匠人品质和艺术品格,更谈不上中国设计话语权的彰显。


在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设计人才进化要遵循创新性和革命性两大原则,从而改变看待设计问题的角度,改变对普通设计问题的思维。进而学会观察和思考是设计师的基础课程,观察思考人和社会,这就是一种设计。中国当下的设计教育缺少理性精神,设计不但是艺术的,设计还是科学的。艺术的滋养恰好是设计与科学敏锐感知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科学与技术是时代的标志,中国设计教育需要科学理性。


最后,他就东方美学与时尚的碰撞的话题,提出了一个学者对什么是东方?什么是中国?如何构建中国设计对IP?衣以载道的“道“是什么?等议题发表了个人的前瞻性的思考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