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丝绸文化,永续纺织精神
为什么地球上的位置叫经纬度?为什么“锦绣河山”需要“经韬纬略”的人才?“孟母断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日,一场精彩的四地联动丝织技艺文化线上线下体验传播活动开启,为四地的青少年学生带去了有趣有料的传统丝绸文化知识。
该活动由我校服装学院“丝路经纬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开展。今年暑期,团队师生从丝绸之府杭州出发,奔赴陆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丝路民族大融合的新疆,联合4个丝路要地的青少年共同开展丝织技艺文化线上线下多地联动公益传播推广活动,感悟丝绸与华夏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一代心中点亮华夏瑰宝传承与复兴的火种。
坚守初心续绝艺,缘定今生终不悔
该团队的指导老师娄琳(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设计学、艺术设计硕导)自大学求学以来,就与“纺织”这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丝一线、一经一纬都讲述着文明古国对世界的贡献”。一谈到纺织和丝绸,娄琳总是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自信。多年来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更是坚定了她为纺织和丝绸文化传播推广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
自2007年入职浙江理工大学以来,娄琳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及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一作十余篇,SCI收录5篇。已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1项。
此外还主持部委级/省级一流课程、教材建设、教改项目3项,厅局级3项,参与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学贡献奖、三彩奖教金、致知教师科技创新奖教金、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曾先后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浙江省特等奖1项及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一等奖7项、浙江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等70余个奖项,并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地联动丝蕴绽芳华
千里共织丝路民族情
在娄琳的带领和指导下,服装学院“丝路经纬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活动前期,曾先后开展丝绸名家访谈、跨省市田野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为活动的圆满举办做了充足的准备。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得到了学校团委、学院团委的的大力支持。
在活动举办的当天,正在四川山乡支教的我校研究生王素含连线实践团各地分队和参与者,带来历代名锦故事、丝绸纹样解读、优秀作品分享、如何手工织布的精彩课程,并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点分别与来自新疆库尔勒、西安、泉州、杭州的朋友们开展线上互动。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娜仁(蒙古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迎宾路街道雅居社区组织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及当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库尔勒市第三小学、和静县第二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参与千里之外的线上课堂,悉心辅导现场小朋友们体验经纬交织的奥秘和丝路纹样的内涵。来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第二小学的孟根塔娜说,“我在这个课堂的快乐体验中学到了很多,喜欢上了以前从未关注的精美丝绸纹样和织造方法,我会带回家进一步体验和分享给朋友们。”
在泉州,来自南安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跟着实践团成员的线上课程解说和当地成员的辅导体验了织布和纹样填彩。南安实验小学一年级的陈芃桦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厉害,可以织出这么漂亮的花纹!今天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学会了织布,真好玩!”
在西安,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与实践团成员们一起参与了当日的线上课程与互动体验,随后在实践团成员邢子馨的组织下,前往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和丝绸之路群雕参观调研。参与活动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丁一表示,活动令他们对丝绸的织造工艺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励着他们发扬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
面对活动取得的成果和好评,娄琳表示:本次活动的圆满举办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浙江理工大学“丝路经纬共复兴”实践团将继续担当起新时代文化复兴践行者、传播者的责任使命,播撒传承的种子,让丝路文化深入人心,助各族人民携手续写丝绸之路的别样精彩,共迎“中国梦”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上一篇:谋新篇·开新局·迁新址·焕新颜 |
下一篇:妆发实验室 |